中国各地地名的由来

 

近年,在不断地“游历”中,愈发觉得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,每到一处,常有“书到用时方恨晚”的愧憾,也有“捉襟见肘”的难堪,诸如此地为何得此名?深圳为何称“鹏城”?……

忽见网上有“中国各地地名的由来”,不觉欣喜(有些解说似也欠周延,如“海南”、“台湾”等,可想想,知其大概也是好),好东西岂能独吞,送上来与大家分享吧。

 

北京:

北京上古时称幽陵,夏朝时称冀州,周朝时称蓟,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,故称燕京。秦置广阳、渔阳,西汉设幽州,东汉为广阳、蓟县,北魏称燕都,隋改涿郡,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。唐改称范阳,安史之乱时,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。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。辽建都在上京,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,也称南京,因此地在上京之南。金朝建都于此,称中都,并对其进行了扩建。元朝时称大都,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。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。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,将首都迁到这里,故称北京。

天津:

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,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。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,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99年,燕王朱棣率军南下,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,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,登上了天子宝座。朱棣登基后,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,认为是块风水宝地,叫群臣献名。最后,朱棣选中天津二字,意为天子渡津之地,天津由此得名。

重庆:

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,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,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,秦始皇二十六年(221)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巴郡为其一。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先后更名荆州、益州、巴州、楚州。隋文帝以渝水(嘉陵江古称)绕城,改楚州为渝州。这就是重庆简称的来历。北宋徽宗改渝州为恭州。孝宗淳熙十六年(1189),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,二月受内禅即帝位,自诩双重喜庆,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。重庆得名于此。

上海:

上海之称始于宋代,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,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,其中一条叫上海浦,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。1292年,上海改镇为县。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。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,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,因此,这一带被称为沪渎,故上海简称。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,故上海别称

山东:

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。唐大部分属河南道;宋设京东路,后分京东东、西路;今更名山东、西路,为山东得名的开始;元设山东东西道;明置山东省,后改山东布政使司;清改山东省至今未变。  

山西:

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。唐大部分属河东道;宋设河东路;金分河东北、南路;元设山西河东道,为山西得名的开始;明置山西省,后改山西布政使司;清改山西省至今未变。  

河南:

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。西汉即有河南郡,为河南得名的开始。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;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;金改南京路;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;明置河南省,后改河南布政使司;清改河南省至今未变。  

河北:

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。唐大部分属河北道,为河北得名的开始。宋设河北路,后分河北东、西路;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;元设燕南赵北道;明设北平省,后废省,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,称北直隶;清改直隶省;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至今未变。  

湖南: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。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,后设湖南观察使,为湖南得名的开始;宋称湖南路;元设岭北湖南道;明属湖广省,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;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至今未变。  

湖北:

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。唐属江南东道、淮南道和山南东道;宋荆湖北路,简称湖北路,为湖北得名的开始;元设江南湖北道;明属湖广省,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;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至今未变。  

广东:

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。唐属岭南道;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,简称广东路,为广得名的开始;元设海北广东道;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;清改广东省至今未变  

广西:

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。唐属岭南道;宋置广南西路,简称广西路,为广西得名的开始;元设广西两江道;明置广西省,后改广西布政使司;清改广西省;民国仍之;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至今未变。  

黑龙江:

以黑龙江而得名。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,清末改黑龙江省至今未变。  

辽宁:

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。唐属河北道;辽置东京路;金仍之;元置辽阳行省;明设辽东都司;清设辽东将军,后改奉天将军,再改盛京将军,清末改奉天省;1929民国改辽宁省,为辽宁得名的开始;伪满复改奉天省,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;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,后合并恢复辽宁省至今未变。   

浙江:

以浙江(又称钱塘江)得名。唐属江南东道,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;宋置两浙路,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,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;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;明设浙江省,为浙江得名的开始,后改浙江布政使司;清改浙江省至今未变。  

安徽:

以安庆、徽州各取一字得名。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;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;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;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,称为直隶,后改南直隶;清改江南省,后分设安徽省,为安徽得名的开始;民国仍之;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,后合并恢复安徽省至今未变。  

江苏:

以江宁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。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;宋置江南东路、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;元属江东建康道、江南浙西道、淮东江北道;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,称为直隶,后改南直隶;清改江南省,后分设江苏省,为江苏得名的开始;民国仍之;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,后合并恢复江苏省至今未变。  

福建:

以福州、建州各取一字得名。唐属江南东道,后设福建观察使,为福建得名的开始;宋置福建路;元设福建海右道;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;清改福建省至今未变  

甘肃:

以甘州、肃州各取一字得名。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;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,西部属西夏;金分秦凤路为秦凤、临洮、庆原三路;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(不久即改甘州路),为甘肃得名的开始,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;明为陕西行都司;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至今未变。  

江西:

以江南的西部得名。唐属江南西道,后设江西观察使,为江西得名的开始;宋置江南西路,简称江西路;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;明置江西省,后改江西布政使司;清改江西省至今未变。

云南:

以在云岭之南得名。汉即设云南县,为云南得名的开始。唐为六诏,后为南诏;宋为大理国;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;明置云南省,后改云南布政使司;清改云南省至今未变。  

贵州:

以贵山得名。唐为黔中道;宋属夔州路;元属湖广行省;明置贵州土司,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,后置贵州布政使司;清改贵州省至今未变。  

四川:

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。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、山南西道;宋设川峡路(注:非川陕路),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,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,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,合称四川,其间设四川制置使,为四川得名的开始,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
路,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,分利州路为利州东、西路。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;明置四川省,后改四川布政使司;清改四川省;建国初分为川东、川南、川西、川北四行署,后合并恢复四川省至今未变。  

青海:

以青海湖得名。唐宋属吐蕃;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;明属朵甘都司等;清初为卫藏地,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,又称青海办事大臣,为青海得名的开始;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,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,之后建青海省至今未变。  

陕西:

以陕原之西得名。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;宋初设陕西路,为陕西得名的开始,后分设永兴军路,以军事鄜延、邠宁、环庆、秦凤、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;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;明置陕西省,后改陕西布政使司;清改陕西省至今未变。  

吉林:

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,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。唐属东北民族地;辽属东京路;金属上京路;元属辽阳行省;明属奴儿干都司;清设吉林将军,清末改吉林省至今未变  

宁夏:

以西夏安宁得名。唐属关内道;宋时属西夏;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,不久改宁夏行省,治所为宁夏路,为宁夏得名的开始,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,迁甘州路。明属陕西省,改宁夏路为宁夏卫;清改宁夏府,属甘肃省,并设宁夏将军;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,后置宁夏省;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,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至今未变  

海南:

以海南岛得名。唐属岭南道;宋属广南西路;元设海南海北道,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;明属广东省;清仍之,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;民国仍之,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,仍属省;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,仍属省,1988海南省至今未变。  

台湾:

以台湾府得名。唐宋均为化外地;元在澎湖设巡检司,兼管台湾渔民;明为荷兰所占,明末郑成功收复,设东宁省及承天府;清郑氏,设台湾府及台厦道,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,并正式称台湾岛,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;清末设台湾省,后为日占,仍称台湾;民国收复,恢复台湾省至今未变。  

西藏:

以清正式定名得名。唐宋为吐蕃;元属宣政院;明称乌思藏,设都司等;清初称卫藏,卫即前藏,藏即后藏;后正式定名为西藏,为西藏得名的开始;清设西藏办事大臣;民国初西藏地方;建国后仍之,后改西藏自治区至今未变。  

内蒙古:

以漠南蒙古得名。唐为突厥地;宋时出现蒙古部落;后建元朝,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;明分达靼鞑及瓦剌;清统一蒙古,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,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,并属理藩院。民国初分属热河、察哈尔、绥远等特别区,后均改省;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至今未变。   

新疆:

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。唐宋为西域;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;清统一其地,其北部称回部、南部称准部,合称回疆,设伊犁将军,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(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);清未设新疆省,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;民国仍之;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至今未变

北京令人浮想连篇的有意思地名

“奶子房”是片养马场

在望京北边的崔各庄乡有一个村叫“奶子房”,从望京过去的944路、939路公交车终点站就设在“奶子房”。

奶子房的来历和这里原来是片养马场有关。在元代辽金时期,蒙古人爱喝马奶酒,因此这里是专门养马产奶供给蒙古贵族饮用的地方,久之这里也就称为“马奶子房”。

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,村子才发展成东西两村,称为“马奶子东村”、“马奶子西村”。1979年此处地名改为“奶子房”,但仍分“奶东村”和“奶西村”。

 

骚子营

位于现在圆明园西侧,这个词的来源也和元朝有关。

当时汉人称呼蒙古族人的时候不好好叫,统一称为鞑靼(dá dá)。在鞑靼入侵之前,老百姓只是听说过他们,没有过身体接触。后来元朝建立之后,大批的鞑靼和汉人生活在一个城市里,汉人发现这帮人有狐臭,于是就在从前的称谓之前加了一个“骚”,变成了“骚鞑靼”。可老百姓总觉得这么说不顺嘴,还容易让蒙古族人听出来是在骂他们,渐渐就演化成了“骚鞑子”。

这就是现在骚子营的由来,由于当时圆明园曾驻扎大量蒙古兵军营,改朝换代之后,老百姓就叫这里为骚鞑子营,久而久之,变成了现在的骚子营。除了北京的骚子营之外,天津也有一个骚子营,位于武清区,来源和北京骚子营一样,只不过在1984年的时候,有关部门意识到村名不雅,有悖民族团结政策,便改成了稍子营。
有趣的是,“马奶子房”在省略时,去掉的是首字“马”,变成奶子房而不是马奶房(马奶房还让人比较好接受一点);“骚鞑子营”省略的则是次字,变为骚子营,而不是鞑子营。

大栅栏:要读大实烂儿

大栅栏是北京最古老、最著名且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,在1.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。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发生在它们中间的“城南旧事”,都是古都北京重要的人文瑰宝和文化资源。
大栅栏处在古老北京中心地段,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历史上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。大栅栏已有580年的历史。这条街的由来,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。当时,北京有“霄禁”,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,由朝迁批准,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,建立了木栅栏。据清代《钦定令典事例》中记载,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,乾隆18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,皇城内栏196座。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,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,保留长久,而且又大一些而逐渐为京城所瞩目,所以,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。

营惠寺:说快了像淫秽寺

流氓篇:奶子房、阴口山

恐怖篇:八王坟、六公主坟 公主坟、黄泉路、铁狮子坟  索家坟

百姓篇:棉花胡同、魏公村

现代篇:中关村、欢乐谷

还有驴市路、骡马市、猪市口、马圈,这些地名大多用了谐音:礼士路、珠市口等等。

 

 

北京,5个最具美感的地名

  首推.百花深处
位于西城区东北部,临近新街口大街,被视为北京最有春意和诗意的地名。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曾有张姓夫妇在此以种菜为生,后来有了积蓄,便开始在园中大面积种植树木花草,并修建了假山、水池、甬路、草阁、茅亭等景致,使这一带的景色越来越美,时称花园子。每到春天,百花盛开,香风扑面,游人至此,顿感心旷神怡。清乾隆年间此处成为专门种植花卉的场所,称花局胡同。后被改称为百花深处胡同,但因名字数过多,叫着不顺口儿,又被简称为百花深处,使这一地名更富有意境和韵味,给人许多美的遐想。
2.芳草地
位于朝阳区西部,临近朝阳门外大街。闻此名就会使人想象得出那满地绿茵,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丽景象。据史料记载,民国时已有此名。早年间这里是一大片庄稼地,四周的花草茂密,放眼望去,满目生机,到处弥漫着花草的芬芳。因这里离城里较近,吸引着许多城里人来此赏花观景。
3.杏花天:
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东侧,虽然只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胡同,却是北京最富有意境和诗意的名字之一。其得名有两种说法。一是说早年间地安门外曾有一私家花园,种有10余棵杏树,每至阳春,满园杏花盛开,香飘大街小巷,于是有雅士将临近这家花园的胡同叫成了杏花天,后被称为杏花天胡同。另一种是说在明朝的时候,在胡同的西口儿有一杏花天酒家,所售的酒均为自酿,醇香宜人,许多人慕名而来,日子一长,人们就将附近的胡同叫成了杏花天胡同
4.花市大街
位于崇文区北部,元朝时,这里是大都城东南部一个风景秀丽的游览去处。明时成为热闹的街市,以出售各种手工制作的纸花、绢花为主。尽管是假花,但制作精美,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。清代的时候被称为花市大街,已不再只出售纸花、绢花,还大量出售鲜花,特别是春天来临时,满街的鲜花盛开,景色宜人。
5.木樨地:
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东南侧,据传此地曾大面积生长过一种叫木樨的植物,故此得名。所谓的木樨也就是桂花,原产我国,久经栽培,变种较多,常见的有金桂、银桂和四季桂等。木樨地即桂花之地,可以想象满处桂花盛开,香飘四野,是何等的美丽而令人陶醉。

 江苏城市地名由来

徐州

  古称彭城,为古九州之一,原始社会末期,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,为大彭氏国,徐州称彭城自始起。三国时,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,彭城自始称徐州。

  丰县

  远在春秋战国时,丰县就已出名。旧通志上说:先有徐州后有轩,惟有丰县不记年。

  沛县

  远古时代,沛县称沛泽,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。(更多细节未找到,抱歉:))

  铜山

  清雍正十一年,徐州升州为府,设立铜山县,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。

  睢宁

  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,良田毁没,人民长期颠沛流离,此后600余年无县,直至金,恢复县制,始定为睢宁,以求睢水不在为患,生活安宁。

  邳州

  秦朝始置邳县,东汉设邳国,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。

  新沂

  1949年设新安县,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,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连云港

  1933年建连云市,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。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,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,后更名为连云港市。

  赣榆

  秦时置赣榆县。

  东海

  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。

  灌云

  以南有大川灌河,北有名山云台而名。

  灌南

  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淮安

  原淮阴,即淮水之南,秦朝设郡县制,建立淮阴县。

  楚州

  隋初置楚州,州府山阳城,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,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。

  涟水

  隋朝时,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。

  洪泽

  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。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,一路干旱,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,他一时兴起,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,到唐代称洪泽湖。

  盱眙

  秦时,县治设在山上,登临其上,可以远眺,故取张目为盱,直视为眙,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。

  金湖

  因其境内湖泊串连,古时曾名津湖。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,故1960年设县时,取名为金湖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盐城

  周以前称淮夷地,汉为盐渎,东晋始称盐城,以环城皆盐场而名。

  响水

  县城设在响水口,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,支流跌水轰响,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,所以称响水口。

  滨海

  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。

  阜宁

  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,历代战争纷乱,人们祈求安宁,阜宁因此得名。

  射阳

  1941设此县时,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。后查证历史,统一意见。原来,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,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,汉时,国除,改为射阳县。

  建湖

  1941年划出分治,名建阳,因与福建建阳同名,1951改为建湖

  大丰

  民国,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,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。

  东台

  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。从东向西看,地势平坦,东台由此得名。

  又说,东台即东泰,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宿迁

  东晋改为宿豫县,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,改为宿迁。

  宿豫

  同宿迁

  沭阳

  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。

  泗阳

  汉武帝设泗阳县。(更多细节未找到,抱歉:))

  泗洪

  于1946年成立,历史上称虹乡,虹州,虹县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扬州

  扬州之名,最早见于《尚书.禹贡》:淮海惟扬州。为古九州之一,因州界多水,水扬波而得名。

  仪征

  宋代,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,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,并将这里升为真州,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。清朝时,因为避讳,将仪真改为仪征。

  高邮

  秦在此筑高台,筑邮亭,称秦邮,西汉始建高邮县。

  宝应

  传说,唐上元三年,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,唐王肃宗视为祥瑞,称此为定国之宝,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。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。

  江都

  公元前209年,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,凭江而都,江都之名始见于史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泰州

  南唐时取通泰,安泰之意,升县为州,改称泰州。

  兴化

  五代时,始为兴化县,取昌盛教化之意。

  泰兴

  安泰的含义,兴盛,含吉祥之意,亦说随泰州兴起的意思。

  姜堰

  原为泰县,后因府治姜堰镇,改名姜堰。

  姜堰的由来是:古时一次发洪水,长江、黄河、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,在这个情况下,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,以挡洪水,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,又名三水,撤县设市时,有说定名姜堰市,有说三水市,最后定名姜堰市。

  靖江

  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,捍卫全吴(现苏南一带),屹然重镇,故名靖江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南通

  公元958年建城,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说:州据江海之会,由此历三吴,问两越,或出东海,动燕齐,亦南北之喉吭矣,周显德五年取其地,始通吴越之路,命名通州。后为区别河北通县,改通州为南通。

  海安

  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、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。

  如皋

  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县西北五十步,有如皋港,港侧有如皋村,县因以为名。如,往也;皋者,水边高地也,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。

  如东

  乡。

  通州

  同南通

  海门

  五代后周时,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。

  启东

  原为江中沙洲,后渐渐与大陆连接,并日渐向东延伸,启东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南京

  公元前472年,越王勾践灭吴后,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,为南京建城之始。公元前333年,楚威王灭越,在石头山置金陵邑,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,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。公元229年,孙权在武昌称帝,于9月迁都于此,称作建业,为南京建都之始。公元317年,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,建立东晋政权,称作建康。此后,宋、齐、梁、陈相继定都建康,史称南朝,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。公元937年,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,称为江宁府。1368年,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,建都称作南京,是南京建称之始。

  江宁

  晋武帝南巡于此,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:外江无事,宁静如此!,因之改为江宁县。

  江浦

  建置为县,始于明初。

  六合

  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,当时,县境内在座六合山,六峰环合,县因山得名。

  高淳

  明初,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,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,初拟淳化,钦定高淳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常州

  公元前547年,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,后有改为尝州、武进等,称之为常州,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,先前为晋陵,常熟为常州,后常熟县改属苏州,移常州治于晋陵。

  武进

  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。为了宣扬武功,改称的。

  金坛

  武则天时,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,更县名为金坛。

  溧阳

   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苏州

  隋代始称苏州,因城西南有姑苏山,故别称姑苏。

  常熟

  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,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,则岁岁多收,故名常熟。

  张家港

  1986设张家港。

  太仓

  欠奉。

  昆山

  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,取其形为马鞍山,俗称昆山,有真山如假山之称。

  吴江

  始建于唐末五代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无锡

  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,这里举两种:

  其一,据唐陆羽《惠山寺记》所载,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,汉初锡矿已告衰落,因此命名无锡。

  其二,据《大清一统志》载: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:有锡兵,天下争,无锡清,天下安;有锡诊,天下弊,无锡义,天下济。顺帝乃改为无锡

  江阴

  梁敬帝时,改为江阴,至于何为江阴,应该是由于位于江之阴,即长江南岸的缘故吧。

  宜兴

  晋魏帝为义兴郡,宋帝赵光义登基后,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。

  镇江

  宋朝初年,因地理环境变化,距海口较远,将唐代沿用的镇海军改名为镇江军。宋徽宗曾统领过镇江军,他称帝后,于1113年将润洲升格为镇江府,从此镇江的名称沿用至今。

  丹阳

  唐天宝元年(742年),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同义,谐音,故名丹阳,后取丹凤朝阳之意,定名丹阳。

  句容

  因其境内有勾曲山(今茅山),山形似,勾曲而有所容,故名勾容,古代勾句二字相通,因此称句容。

  扬中

  因地处扬子江中得名。原叫太平洲,清朝置太平厅,民国改太平县,后为避免与浙江、安徽、山西等省太平县同名,而改扬中。

  丹徒

  唐《元和郡县志》称:秦始皇东巡时到丹徒县,“,秦以为地有王气,始皇遣赭衣三千人破长陇,故名丹徒。古代囚衣赤褐色,赭衣

哈尔滨地名由来之谜

梁宗仁

      多年来,哈尔滨的许多史志学家研究地方史时,都考证过哈尔滨地名由来。结果,归纳起来,有扁岛天鹅平地阿勒锦晒网场以及俄国人讲的大坟墓等之说。其根据都来源于史书,作者凭想象和推断得出的结论,对否?至今还是一个谜。

       哈尔滨地名由来,史书上没有记载,只有在《黑龙江衙门档案》上,才能找到蛛丝马迹。

       哈尔滨是中东铁路载来的城市,城建史并不长,从1905年设立滨江关道算起,至今年只有100多年。

       哈尔滨的雏形啥样?我在档案上见到点影子。《黑龙江衙门档案》记载: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,吉林将军衙门在松花江南岸,呼兰河口以东的蒙古图、蜚克图、敖吉尔等270余里的江段上,设有官网10,归阿勒楚喀、拉林管辖。此外,自呼兰河口以西,至爱尔珲河口止,沿江水程约计50余里,旧有网场2处,也系捕打贡鱼之所。这两处贡鱼之所没有说出名字,经过考察,推测一处在拉林河口东边有水泡子的地方,一处在哈尔滨公路大桥南端西侧的水上公园。因为这里有水泡子,具备设立官网的地理条件,其他地方不见有合适的地点。因为有水泡子,可以设立鱼圈,储存活鱼,以便冬季打出来,以限送省,向朝廷进贡。据此可以测定,此处就是那时的贡鱼之所,可谓哈尔滨的雏形。那么,这个贡鱼之所的把头是谁?地名怎么称呼?衙门档案记载:道光二年(1822年),王尚德在罗金、报马、哈尔滨等处设立鱼圈罗金、报马在何处?呼兰河口以东的10处网场,没有这两个名字,所以,应在呼兰河口以西。那么,哈尔滨在哪呢?别无他处,还应在水上公园。由此可见,这个贡鱼之所,就在水上公园里,网房子把头叫王尚德。同治四年(1865年)九月,《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》记载:墨尔根上年船只于哈尔滨住冻,今年挽回。为此呈报事。

     也说此处贡鱼之所的名字,叫哈尔滨

     光绪年间的档案里还有一段记载:光绪八年(1882年)三月二十四日,呼兰城都统衙门报称:三月初五日,巴彦苏苏管界甘木林子段来伙土匪抢劫,抓住一个,名叫姜仁有。供称,他家住长春厅属界农安城北赵家沟子,来江南哈尔滨屯的族叔姜红发家看望。不料,叔父约其旧伙盗匪林一海、林宝山,加他4人,携带火枪1杆、扎枪杆1根,去江北抢劫。

       这段供词,说出一个地名,即江南哈尔滨屯。也证明那时此地的贡鱼之所哈尔滨,没叫过别的名字,可以否定其他的说法。

清朝时期,松花江边上的网房子,不准私设,都是官办,今称渔业队,任务是捕打贡鱼。那时,沿江官网渔户除打贡鱼外,其它杂鱼可以上市出售,每网按年交纳税银20  。他们捕打上来的鲟鱼、鳇鱼和三花(鳊花、鳌花、鲫花)等名鱼都要放养在江套子里的大水泡子中,称鱼圈。冬季小雪后,再从鱼圈里打捞上来,依限送省。吉林将军衙门收到后,打包装车,派协领带兵专程押送京城,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收到贡鱼后,要以皇上的名义,赏赐银两,予以奖励。

      如今哈尔滨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成为塞北现代化的大都市。缘何发展如此之快?因为遇到了关东开禁和修筑中东铁路的契机。

       清兵入关,迁都北京后,关东实行封禁政策,不准关内流民来开荒种地,怕破坏龙兴之地的风水。可是,国库空虚,黑龙江省俸银不给,已亏欠两年余,俸银60万两之多;加之在京八旗坐食钱粮,后难为继,为此,乾隆二年(1737年),朝廷实行徙户开屯政策,把京城的浮闲旗人,逐年迁回关东老家务农,在各地建立许多官庄,以解决坐吃山空的问题。同时,关东开禁,招民兴垦,收取租赋,以摆脱经费支绌的困境。此后,山东、直隶、山西等地的流民,不断涌入,开荒种地,经商贸易,使关东成为开发区,乡镇企业蓬勃兴起。

       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八月,中东铁路开始动工修建。哈尔滨屯是个枢纽大站,筑路指挥中心,所以,铁路修建处和护路队都驻在香坊。

      那时,香坊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集镇,有杂货铺和饮食行业,便于生活。所以,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春天,俄国筹建中东铁路考察队从海山崴来哈尔滨时,暂驻在田家烧锅附近的大车店里,后以8000银币买下田家烧锅大院,作为中东铁路局驻地,工程师名叫希特洛夫斯基。随后,跟进的俄兵护路队,也在香坊安营扎寨,设立护路军司令部,建筑一座二层大楼,遗址尚存,今称白毛将军府,香坊区委老干部局占用。此后,香坊成为俄军占领区,街道的名称都与俄兵有关,如工兵路、骑兵路、陆军街、草料街等。光绪二十九年正月(19032月),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,俄商哈盖迈耶尔·杰尔曼来香坊,在小北屯开设一处啤酒厂,称留杰尔曼啤酒厂,使香坊有了外资企业,可以生产洋酒。哈尔滨火车站建成后,商路畅通,买卖兴隆,使哈尔滨更加繁荣起来。此时,来掏金的外商逐年增多,哈尔滨的工商企业开始兴起,地方中外交涉和关税事务繁忙,需要设立衙门管理。为此,吉林将军上奏,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(19051031),钦命在哈尔滨设立滨江关道。在道外修建道台府,地区级,首任道台杜学赢,正四品,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八日(1906511)上任,行使政府职权,启用哈尔滨关道兼吉江交涉事宜关防。道台府的职能主要是主办黑龙江、吉林两省对俄交涉和稽征关税事务。可是,华洋杂处,交涉日繁,管不过来,所以,道台上奏,申请增设办事机构。为此,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(1907123),钦命设立滨江厅,分担管理哈尔滨街道行政事务。该厅比江北1862年设立的呼兰厅晚设45年,说明那时哈尔滨屯人烟稀少,没有政权机构。

      综上所述,可见哈尔滨原为吉林将军衙门设立的一个渔业队,队长王尚德。这个捕打贡鱼的网房子,文书上称贡鱼之所,俗称打鱼房子   不料,沧桑百年,斗转星移,一个小渔村,就因为有了铁路,使之变成了如今具有异国风情的塞北名城。

河南地名的由来–108县市

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带,是华夏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,文化底蕴深厚,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,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。河南现有127个县(),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:春秋战国4个、秦汉38个、三国至南北朝5个、隋唐五代25个、宋金元12个、明清11个、民国16个、新中国16个。可以看出,河南省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,一是秦汉,二是隋唐,三是近现代。从名称的来历、含义和演变看,都是名之有因。或记其物,或志其位,或描其形,或寄其意,或由生产,或因生活,或用方言等。无不与河南的地理、历史、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交通等密切相关。

一、与水有关的命名
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。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,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。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。命名的规律如下:
1.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,依水北为阳,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。治所在河流北岸,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:洛阳,在洛水(今洛河)之北。宜阳,在宜水之北。濮阳,在濮水之北。舞阳,在舞水(今三里河)北。汝阳,在北汝河之北。淮阳,在淮水(今淮河)之北。泌阳,在泌水(今泌阳河)之北。汤阴县,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,水南为阴,故名。汝南县,得名于县城在汝水(今汝河)之南。还有内黄县,汉高帝九年(198)置县时,因当时习惯上以黄河以南为外,以北为内,黄河以南有外黄县,此地遂取名内黄县。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,地理环境已经变化,但名称仍保留至今。比如,沁阳,得名于原县治(今武陟县沁阳村)在沁河北岸,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。荥阳,在秦代置县时,以县城(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)在荥泽之北而得名,北魏县治徙大栅城(今市区老城),荥泽已不存在,荥阳一名沿用至今。
2.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。济源,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县,以地处济水(今济河)之源命名。栾川县,北宋置,以鸾水(今伊河)源于此,得名鸾川,后演为。伊川县,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,故名。洛宁县,隋称永宁县,1914年以地临洛水(今洛河)改称洛宁。临颍县,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。淮滨县,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。
3.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。如:浚县境内有浚水(卫河、淇水合流曰浚水),淇县境内有淇水(今淇河),范县境内古有范水,睢县境内有睢水,漯河市境内有漯河(沙、澧二河在此汇流形成河湾,内多螺坑,清代称漯河),淅川境内有淅水,唐河县境内唐河纵贯,扶沟县境内有洧水沟,潢川县境内有小潢河。

二、与山有关的命名
河南因山得名的县市有11个。其命名:
1.名称直接使用辖区内的山名。如:平顶山市内有平顶山,鲁山县内有鲁山,确山县内有确山,桐柏县内有桐柏山,方城县内有方城山。
2.取境内山名的一部分。罗山县名出自境内的小罗山,光山县名出自境内的浮光山,中牟县名来自境内的牟山(今已无存)。新密市,西汉置密县,因县境西南有密岵山,县名源此。1995年县改市时,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。
3.因山在县市的相对位置。南阳,因在南山之南得名。嵩县因地处嵩山之西,境内外方山传为嵩山起点,故名。

三、与地形、位置、交通有关的命名
河南地处中原,地形多样,位置重要,交通便利。这种地理形势在一些县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中也有所反映。因地形、位置得名的有:巩义市,原秦置巩县,因南依嵩山,北临黄河,东有虎牢关,西有黑石关,山河四塞,巩固不拔,故以巩名县,1991年改市。陕县,秦置,因这里四面环山,周成王时,周、召二公以陕原为界,分陕而治,故名。夏邑县,金代改下邑县名而来,下邑因其地势洼下得名。平舆县,西汉置,传古代这里的挚国人根据地势平坦的特点,造出了四轮车,称,后人称此地为平舆,因而得县名。鄢陵县,因城在土陵之上,故名。西峡县,因县治位于入秦孔道,扼楚咽喉的西峡口而得名。三门峡市名,取自黄河中的峡谷三门峡。因水陆交通得名的有:孟津、延津二县,名称均来自黄河渡口。津即渡口。《尚书·禹贡》注,在孟置津,谓之孟津。北宋改酸枣县为延津县,因境内原有黄河渡口延津得名。通许县,北宋以地邻东京(今开封)通往许昌的大道,取名通许。驻马店市,因明代曾在此设置驿站,故名。

四、与地名有关的命名
1.用古政区、古城邑等命名。河南县市名称,源自古代的国、州、府、城邑、乡等的有21个,其中不少产生的年代久远。
(1)以古国命名:郑州和新郑,均源于春秋之郑国。郏县源于郏国。封丘源于封父国。郾城源于郾子国。虞城源于虞国。项城源于项国。上蔡和新蔡,均源于蔡国。息县源于息国。鄢陵源于鄢国。许昌源于许国。
(2)以古州、府命名。林州市取名自金代的林州。禹州市取名自明代的禹州。孟州市取名自唐代的孟州。邓州市取名于隋代的邓州。卫辉市取名自明代的卫辉府。
(3)以古城邑、乡命名。叶县,汉置,因春秋为叶邑得名。宁陵县,汉置,战国魏公子无咎封宁陵君在此,秦为宁陵城,故名。鹿邑县,隋代因境内有春秋陈之鸣鹿邑,更武平县名为鹿邑县。沈丘县,隋代以位于春秋楚之沈丘邑地,改褒信县为沈丘县。新乡县,隋代析汲县地置,取境内古代的新中乡之首尾二字命名。
(4)将两政区名称,各取首字命名。1950年撤销原武县和阳武县,合并后命名原阳县。1954年撤销兰封县和考城县,合并后命名兰考县。1974年析舞阳县一部分建钢铁厂,1977年各取首字命名为舞钢区,后改舞钢市。
2.用其他地名命名。
(1)县市名称来自辖地村名。南召县,明成化十二年(1476)析南阳县北部置县时,以境内的南召店之南召为县名。新县,1947年改经扶县而来,因驻地在新集,故名。鹤壁市,1957年建市时,以驻地鹤壁村命名。台前县,1978年设置,因县政府驻台前村得名。义马市,1981年设市,取驻地义马村为市名。
(2)县市名称来自古建筑名。渑池县,秦置,取境内的古水池名渑池为县名。滑县,明代置县,以境内有滑台取名。长垣县,秦代以县有防垣”(即防水防兵的长墙),改首垣邑为长垣县。

五、与人名有关的命名
1.用姓氏人名命名。来自人名的有:尉氏县,秦置,因此地春秋为郑大夫尉氏封邑,故以名县。太康县,隋代以夏启之子太康在此筑城,城东有太康墓,改阳夏县为太康县。清丰县,据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载: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,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。襄城县,秦置,以春秋时周襄王避乱投郑国居于矱(”),后楚灵王在矱西1公里处筑城,取名襄城,县以此为名。来自姓氏的有:西华县,西汉置县,因昔为春秋宋华氏之地,此居西,称西华,据此得县名。焦作市,1945年置,因明代有9户焦姓在此经营煤炭作坊得名。
2.因避皇帝讳改名。河南省有以下县市因避讳更名而来:开封县,原为秦置启封县,汉司马迁著《史记》时,因避景帝刘启之讳,改启封为开封。南乐县,五代唐晋王李存勖,因避其祖李国昌之讳,以县治在旧治之南,改昌乐县为南乐县。内乡县,隋代避文帝杨忠讳(“同音),改中乡县为内乡县。信阳市,因宋代避太宗赵匡义之讳,改义阳县为信阳县,后改市。商水县和商城县,皆因宋代避宣祖赵弘殷讳(殷、商相通),改矲水县为商水县,改殷城县为商城县。正阳县,因清雍正元年(1723)避世宗胤祯之讳(“同音),更名真阳县为正阳县。

六、与历史事迹有关的命名
河南战略位置重要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,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胜枚举,有一些也成了县市名称命名的来源之一。修武县,秦置,取武王伐纣、修兵演武于此之意。偃师县,汉置,取武王伐纣,于此息偃戎师之意,现为偃师市。武陟县,隋置,意为兴起,取周武王兴起之意。获嘉县,因汉武帝刘彻行至汲县新中乡,获南越相吕嘉的首级,以此置县。遂平县,因唐元和十二年(817)唐将李硕平吴元济之乱,收复吴房,敕改吴房县为遂平县。镇平县,因金正大二年(1225),境内五朵山农民起义被镇压平息,次年设县称镇平。西平县,汉代以古有西陵亭,当时已平夷,故曰西平。登封市,由于唐代皇帝武则天登嵩山,封中岳,将嵩阳县更名为登封县,1994年改市。灵宝市,唐天宝元年(742),因在桃林县南函谷关掘得天宝灵符,遂改桃林县为灵宝县,1993年改市。

七、以良好祝愿和吉祥之词命名
历代统治者为了表达其政权长治久安、繁荣昌盛的愿望,往往在给县市取名时,赋予其祥瑞、祈福、平安之意的词语,以求吉利。如:许昌县,三国时以魏的业基昌盛于许,将许县更名许昌县。新野县,西汉置,春秋战国时此地称蒸野,在蒸野新建县,取名新野,有更新之意。洛宁县,隋代称永宁县,1914年改今名,均寓太平安宁之含义。永城市,隋代置县,因城屡遭水击而不破,故曰永城,以示祥瑞,1996年改市。新安县,含义中也有祈求新的安宁之意。新县,原称经扶县,1947年建县,取字,寓有中共新政权建立之意。
固始县,汉代取其固久之固,当自此始意置县,以示绵嗣吉祥之意。社旗县,1965年设立,县城驻赊旗镇,以谐音取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意改赊旗为社旗。巩义市,1991年县改市命名时,含义也取有巩固社会主义意。

八、与其他因素有关的命名
以植物命名:杞县,秦置,因境内古多杞柳得名。长葛县,隋置,以古代建城邑之始,有葛条附树,故名长葛,1995年改长葛市。以政治主张命名:民权县,1928年设立时,取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权二字作县名。博爱县,1929年置县时,依据孙中山建国大纲中的博爱二字取县名。以用字读音命名:辉县市,字来自境内百泉卫源庙清晖殿的”(晖通辉)字。郸城县的郸城来自谐音丹成,传说春秋时老子在此将炼成,故名。商丘市,名称源自上古时这里地应商星,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,以此命名

合肥地名的由来
  合肥名称之由来,说法有二。合肥之名,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、史学家司马迁的《史记.货殖列传》中:合肥受南北潮,皮革、鲍、木输会也。秦汉之交,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,属九江郡。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,三国时为扬州治所。明清时为庐州府治,故又别称为庐州。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,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,驻合肥市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云:夏水暴涨,施(今南淝河)合于肥(今东淝河),故曰合肥。这是一种说法。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,淝水出鸡鸣山,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,其一东南流(南淝河),经过这里入巢湖;其一西北支(东淝河),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。《尔雅》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。二水皆曰肥,合于一源,分而为二,故曰合肥。合肥,以其历史悠久而著称。两千多年前,这里就开始形成商业都会。秦,汉在此设郡县,明,清为庐州府治。由于具有淮右襟喉,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,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,即发生在这里。
 合肥地名的沿革
  秦置合肥县,属九江郡。曾为扬州治。西晋属淮南郡。东晋改汝阴县。隋初复改合肥县,为庐州治所。宋为庐州,元为庐州路,明为庐州 府治。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,1912年废合肥县,分置肥东、肥西县。1988年辖东市、西市、中市、郊区4区和长丰、肥东、肥西3县。
   合肥历史地位
 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,素有淮右襟喉,江南唇齿之称。在国内稳定时期,合肥是千樯鳞次,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。而 一旦战争兴起,国内动乱,合肥又常为兵家必争之

 

Posted in 近期文章 Posts.

Leave a Reply